- 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大江健三郎
-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物——从黄梅新作《奥斯丁
- 童书改编《林中的孩子们》:启蒙教育、感伤主义
- 彼得·隆奎维尔《英国隐士》:通俗版本及文本变
-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地方特色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
- 主体理论的话语模式及其阶级根源
-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
- 与机器共读写:朝向一种后人类的文学生活
-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挑战、机遇与方法
- Is ‘World Literature’ Dead? Politics and P
- 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罗兰·
- 翻译造成的理解错位——以“Lyric”为中心
- 《傲慢与偏见》两百年的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非洲历史文化再认识
- 三力主义和文学研究的基础——以《黑暗的心》为
- The Journey to “It Can’t Happen Here”: A
- 摄影的未来向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镜像知识
- 钟表与宫廷:本雅明论悲悼剧情节的阴谋化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
时间:2024年5月8日14:0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黄梅的新作堪称文学中的伦理探究典范,作者在结语部分指出:“维多利亚时代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改良,没有、也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统治下现代商业社会个体与社群关系的难题。”讲座将强调,这些改良形色多样,其中慈善和互助机构在群己之间建立了程度不一的联系。这种努力未能完全融合个体和社群,但多少缓解了社会矛盾。对这些机构的性质和作用,我们所知不多,还应作深入的研究。其实,完全融合个体和社群(会)的地方往往有太多的遗憾,适当保持张力才好。
主讲人简介:
陆建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及《外国文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有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和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