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理论的话语模式及其阶级根源
-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
- 与机器共读写:朝向一种后人类的文学生活
-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挑战、机遇与方法
- Is ‘World Literature’ Dead? Politics and P
- 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罗兰·
- 翻译造成的理解错位——以“Lyric”为中心
- 《傲慢与偏见》两百年的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非洲历史文化再认识
- 三力主义和文学研究的基础——以《黑暗的心》为
- The Journey to “It Can’t Happen Here”: A
- 摄影的未来向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镜像知识
- 钟表与宫廷:本雅明论悲悼剧情节的阴谋化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 通过训民正音序文看韩国语的发展变化
- 从语言定义看翻译意义
- 钱锺书“化境说”研究的余味年华
- 认知语料库语言学
时间:2024年4月24日14:0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25-106
主讲内容:
把握翻译本质特征是翻译研究的基础。从原作新生命的诞生、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生成、译本生命的传承与翻译的成长三个方面认识翻译,把握文学翻译的生成性,有助于我们丰富对翻译本质的理解,探寻翻译活动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历史性等特征的内在机制。翻译方法不仅直观地作用于译本生产,而且介入整个翻译生成过程,构成促进文学翻译生成的核心要素。立足文学翻译生成,从翻译之“生”与翻译之“成”两个阶段对文学译介领域内翻译方法与翻译生成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有利于我们突破文本的局限,从过程和关系的双重维度,更为深入地认识翻译方法,对译者的翻译方法选择做出合理评价。
主讲人简介:
刘云虹,南京大学电子竞技博彩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翻译研究》(集刊)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指委法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法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