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
- 与机器共读写:朝向一种后人类的文学生活
-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挑战、机遇与方法
- Is ‘World Literature’ Dead? Politics and P
- 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罗兰·
- 翻译造成的理解错位——以“Lyric”为中心
- 《傲慢与偏见》两百年的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非洲历史文化再认识
- 三力主义和文学研究的基础——以《黑暗的心》为
- The Journey to “It Can’t Happen Here”: A
- 摄影的未来向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镜像知识
- 钟表与宫廷:本雅明论悲悼剧情节的阴谋化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 通过训民正音序文看韩国语的发展变化
- 从语言定义看翻译意义
- 钱锺书“化境说”研究的余味年华
- 认知语料库语言学
- Controvers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Bilin
时间:2024年4月24日14:0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即将登场的时代,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方向的英文系)该如何面对机器对人类阅读以及文学审美的挑战?无比强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瞬间完成对海量文本的阅读以及推理,而多模态的加入更是可以神乎其技地实现从文本提示词到图像、视频和声音的绝佳转换。面对这种趋势,以培养文学分析鉴赏能力为核心的英文专业是否还有未来?本讲座旨在从文学叙事和阅读的媒介独异性出发,结合GPU、神经网络、Transformer、提示词工程、数字人文的技术特征,为文学课堂的人机共读模式提出一些初步设想,特别是以下两点:其一,后人类时代的赛博格读者不仅可能,而且将激活文学阐释的更多可能性;其二,多模态的人工智能是跨媒介再现的神器,但这恰恰说明传统文学阅读中“视觉性vs反视觉性”的张力值得在当下被进一步捍卫。
主讲人简介:
但汉松,南京大学电子竞技博彩 教授、博导,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马里兰大学英文系,2008年-2009年;弗吉利亚大学英文系,2019年-202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现当代小说、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著有To Realize the Universal:Allegorical Narrative in Thornton Wilder’s Plays and Novels(Peter Lang,2012),《以读攻读》(译林,2017)和《跨越归零地:21世纪美国小说研究》(北大出版社,2022),已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文艺理论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另译有托马斯·品钦、桑顿·怀尔德、朱利安·巴恩斯等人的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