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地方特色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
- 主体理论的话语模式及其阶级根源
-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
- 与机器共读写:朝向一种后人类的文学生活
-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挑战、机遇与方法
- Is ‘World Literature’ Dead? Politics and P
- 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罗兰·
- 翻译造成的理解错位——以“Lyric”为中心
- 《傲慢与偏见》两百年的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非洲历史文化再认识
- 三力主义和文学研究的基础——以《黑暗的心》为
- The Journey to “It Can’t Happen Here”: A
- 摄影的未来向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镜像知识
- 钟表与宫廷:本雅明论悲悼剧情节的阴谋化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 通过训民正音序文看韩国语的发展变化
- 从语言定义看翻译意义
- 钱锺书“化境说”研究的余味年华
时间:2024年5月7日15:30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19-205
主讲内容:
主体性是上个世纪末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1950年代已降,人文主体性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福柯、阿尔都塞和早期拉康都发展出结构主义空白主体说。此后克里斯蒂娃、德勒兹等后结构主义者重建了生命主体。这种能动主体性具有内在强度和张力。巴迪欧、齐泽克和奈格里等人则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推进了能动主体性的发展。他们阐述了圣保罗和列宁的行动哲学,并揭示了主体化过程的心理和社会机制。讲座对各种主体性话语模式进行探讨,从社会层面强调其阶级根源,并以此应对全球化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
主讲人简介:
周小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竞技博彩 荣休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副会长、美国杜克大学富布赖特访问教授、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唯美主义、消费文化、西方文论。著有《从形式回到历史》、《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超越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与消费社会》;合编有《外国文论研究》。近期相关论文有《阶级结构与情感表达》、《审美物化的阶级根源》等。